首页 关于商会 会员章程 最新公告 商会领导 会员展示 会员企业 发展历程 新闻资讯 公益慈善 招商合作 联系我们 山东名人堂
昆山市山东商会欢迎您!

当前时间:

当前位置: 商会动态  >  正文
弘扬齐鲁文化•精品奉献人民
发布时间: 2020-10-28阅读:

标题:弘扬齐鲁文化•精品奉献人民
时间:2020年10月28日
地点:昆山大剧院
内容:昆山市山东商会在10月28日,组织会员及家属观看家乡大戏活动。会长何波、常务副会长岳都盛、副会长王金炎、王瑞宁、监事冯培付、办公室主任孟宪房带领会员们及会员家属,一同感受家乡大戏莱芜梆子《赵连岱借闺女》的精彩魅力。幽默生动的语言、夸张诙谐的表演给大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在演出结束后,会长何波及商会部分领导走向舞台中心向演职人员献上花篮祝贺演出圆满成功!并同济南文旅局领导合影留念。

 


     开演前,济南市莱芜梆子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向昆山市捐赠了梆胡、皇蟒戏服、曲谱、道具纸碗、莱芜梆子精品戏曲光碟等56件具有特殊意义的物品,所有捐赠物品将与来自全国384个剧种的特色戏曲文物入中国戏曲百戏博物馆。昆山市委常委、副市长岳晓楠上台接受捐赠,并颁发了参演纪念牌匾。

“喜鹊枝头闹杏春,细思想真是喜煞人。”随着欢快活泼的音乐响起,聪明伶俐的秋菊、傻憨憨的傻妮子、吝啬小气的赵连岱、嗜酒如命的马大宝、漂亮端庄的马金莲、正直善良的刘邦喜等一系列主角相继出场。朴实的语言、憨厚的神态,逗得观众笑得合不拢嘴。两个多小时的演出,台上你言我语,台下观众乐个不停,大家纷纷拍照录视频记录下精彩片段。

演出精彩瞬间

 

山东省折子戏组合专场于29日晚7点在昆山当代昆剧院梁辰鱼剧场上演。和其他3场大戏柳子戏、吕剧、枣梆戏分别于30日、31日、11月1日晚7点在昆山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上演。

 


戏曲知识—山东大戏专场介绍
莱芜梆子专场—莱芜梆子
莱芜梆子,亦名“莱芜讴”“靠山梆子”“本地梆子”。流行于山东中部莱芜、泰安、肥城、章丘、沂南、蒙阴等一带。清中叶,微戏流入泰安一带,随后梆子腔亦流至边上一带,与徽调在同台演唱中交流融合,并形成以梆子腔为主,同时吸收徽戏艺术养分的新剧种。因梆子腔居于主导地位,遂称“莱芜梆子”。
2008年6月14日,莱芜梆子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折子戏专场—王皮戏

王皮戏亦称“王皮调”, 是以民间“秧歌戏”的演出形式为基础,逐步衍化发展起来的一个地方小戏剧种,流行于山东省冠县、茌平、平阴等地。开始只有《十八大姐逗王皮》一个主要剧目,戏中的主要角色叫王皮,故得名“王皮戏”。

2006年,王皮戏被列入山东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折子戏专场—蓝关戏

蓝关戏,又名“南官戏”, 现流行于山东莱州市的金城镇、朱桥镇、平里店镇、梁郭镇、西由镇及招远市的金岭镇等地。蓝关戏始于明末,兴于清初,是在渔鼓(道情)的基础上,与当地语言及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演变而成,与沾化县流行的渔鼓戏有密切关系。剧种名称的由来说法不一。或因剧目中有韩湘子度化其叔韩愈故事,取“雪拥蓝关马不前”而得名。也有因其帮腔形式近似高腔,而高腔曾被称为“官腔,所以称为“南官戏”。
2006年5月20日,蓝关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折子戏专场—一勾勾

一勾勾是由山东高唐一带的鼓子秧歌衍化而成的地方剧种,现流布于山东历城、淄博、滨州、莱芜、泰安等地。高唐鼓子秧歌是一种民间演唱艺术,演唱者腰挎花鼓,自己打鼓演唱伴类,后来开始登台演出,并采用四胡为伴奏乐器,约在清道光、咸丰年间发展为戏曲形式,人称四根弦、四股弦或四音戏。由于其唱腔在每个上下句结束时,总要以假声颤一下,通常出现七度、八度的大跳,因而被称为“一勾勾”。
2006年5月20日,一勾勾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折子戏专场—八仙戏

八仙戏,俗称打八仙、唱八仙,由于经常演出《八仙庆寿》《八仙过海》等剧而得名, 现流行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及其周边地区。它发源于山西,形成于山东青州、淄博一带,是以街头演唱渔鼓道情为基础,吸收当地艺术表现手法而形成的地方戏。

2014年,八仙戏被列入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折子戏专场—端鼓戏

端鼓戏,又名“端供腔”或“端公腔”, 现流行于山东微山县及周边地区。它发源于山东省微山湖沿湖一带,在微山湖渔民祈祷祭祀、祝寿祈福、庆祝丰收的礼仪习俗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剧种。演唱时,既没有管弦乐器伴奏,也不用鼓板击节,只用一面或几面铁圈羊皮鼓,状似团扇,鼓柄约十厘米长,末端有直径约八厘米的大铁圈,下缀小铁圈,圈上套着小铁环。伴奏时一面用竹篾敲击鼓面,一面晃动鼓柄上套着的小铁环,叮咚哗啦作响。此鼓端在手里,故称“端鼓”, 此腔称为“端鼓腔”。在祭祀、庆贺、许愿、续家谱时都要摆供请神,所以也称为“端供腔”。

2011年6月10日,端鼓腔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柳子戏专场—柳子戏

柳子戏又名弦子戏,亦称北调子,是中国戏曲古老剧种之一,我国戏曲史上曾有“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四大古老剧种的记载,“东柳”既指山东柳子戏。柳子戏是在元明、清以来流行于民间的俗曲小令的基础上发展衍变而成,以演唱俗曲剧目为主,因主要唱腔为柳子调而得名。柳子戏至晚在清初已在山东境内流行,清中叶传播至豫东、冀南、苏北、皖北一带。

2006年5月20日,柳子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吕剧专场—吕剧

吕剧,也称“化装扬琴”或“琴戏”, 胶东一带称“蹦蹦戏”, 惠民地区称“迷戏”,建国初定名为吕剧,是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之一。现流行于山东大部和江苏、吉林的部分地区。
2008年6月14日,吕剧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枣梆专场—枣梆

枣梆是山西上党梆子传入山东后,受当地语言影响逐步演变发展而成的剧种,即“本地的山西梆子”。1960年,因其以枣木梆子击节,谐其原音,定名为“枣梆”。现主要流行在菏泽、郓城、梁山、巨野、鄄城、定陶等地以及河南的部分地区。

枣梆唱腔音乐属梆子系统,板腔体结构,主要板式分流水板、二板、二八铜、尖板四类。其特点是曲调流畅,粗犷豪放,表现力强,演唱起来既高亢激昂又委婉抒情。旦角花腔更为优美动听。

2008年6月14日,枣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最新推荐

在线QQ客服
咨询电话
18361951165
联系人
商会秘书处